首页 常识

永州八记是哪八记(《永州八记》赏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他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便到处游览,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借写山水游记抒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1

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 通: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赏析】作者在此文中传达出他谪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名篇。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然只有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不提水,却说鱼则“空游无所依”,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在他为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它语言简练、景物刻画细腻、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此篇体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佳作。

这篇游记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作者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唯美主义的恶习。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

“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以“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姿态出现,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重点之笔。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情景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在这个定格过后,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多么有情感的画面,触动了作者情怀。

到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被贬远方,精神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为了离开官场这一是非之地,才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使破碎了心的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2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赏析】 第一段写游西山时的心情及对景色的评价,作者自称为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内心包含着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诗人感到屈辱、压抑,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所以在游山玩水的时候,一边排解内心的忧愤,一边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

因此,作者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通过动作的描写,说明作者在游览的时候,是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日与其徒······无远不到”写始游西山前之所见,“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写当时之所为和所感。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指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梦也走到这种境界,此句透露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得不到施展的抱负仍然是梦寐以求,他希望借助游乐饮酒以求忘优的目的没有达到。“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说明永州凡有点特别形态的山水,已经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

作者之前没有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里小结了作者游西山前的感受,以及发现西山景色怪特时的欣喜,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段紧紧围绕着“始”字展开。九月的一天,他远望西山,“始指异之”。西山之“异”吸引着他,于是命仆人带路,渡过湘江,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处。居高临下,放眼远望,‘数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

下面一段描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颇为形象的摹状。“若垤若穴”,是十分贴切的比喻。用“尺寸”和“千里”构成强烈对照,仿佛容纳于尺寸之幅内,“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如此描写使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有了这种亲身的体验,然后始知“是山之特立”,自然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语。

看到眼前的美景,作者胸怀顿觉开阔。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油然而生:广大得如同浩气看不到它的边际。欣喜满意地同天地交游而设有尽期。于是用上“引筋满酌,颓然就醉”,以至于暮色降临也浑然不觉,仍不愿归去。

此时作者感到自己和美景达到合二为一的忘我境界。明白了“无远不到”“皆我有也”的意思,其实,真正的游赏应视作现存“始得西山”才开始。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3

小石城山记

唐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赏析】作者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对景观的描绘,是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的,如此笔法使本文的景物描写达到了紧凑而自然流畅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小城的外貌,与“石城”之称相吻合。石上有如门大小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静。“环之可上,望甚远”,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秀美的树木竹子,更显其奇丽。

这一段把石城写得奇美异常,生机盎然。柳宗元叙述:“游之适夕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登其高,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实为作者眼中的奇妙之地,从心里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慨叹。

 第二段首句由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到“愈以为诚有”,乃是作者的着意之笔,思索由此伸展。美好的景观“不为之中州”,如此美景不为人知,不为人用,暗示柳宗元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寄托到被弃置的美丽自然之上,并对自己身遭贬逐感到愤愤不平。

作者不说自己贬到这荒僻之地的孤单寂寥,唯以自然之石为伍遣怀,却说造物者灵气独钟于石,透出的天涯沦落的痛楚之情就更深一层。

最后用“余未信之”作以结尾,流露出柳宗元渴望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希望。最后它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它表明柳宗元整日似乎整天游山玩水,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这篇山水游记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赏识来喻自己。文如其人,山亦如其人。小山如此之美,却无人赏,但小山并不因无人赏而失掉自己的美。

人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学习作者的为人之道,做一个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如此,才能将文章读透,那将会事半功倍。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4

钴鉧潭西小丘记

唐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赏析】第一段,写小丘的基本情况。“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这两句介绍发现小丘的时间及方位。“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写小丘的景物。钴鉧潭的景色主体是水,小丘的景色主体则是石。作者用“生竹树”三字概括景物,却把重点放在写山石的奇特上。

着重描写石的“奇”,“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争为奇状者”的“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顽强地抗争逆境的品格。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

石的奇状作者无法写尽,仅举出其中的代表句,“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一句,形象地将无生命的石头描绘成了一群猛兽,生动细致,联想奇妙,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第二段,写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作者自然萌生购买小丘的念头。“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暗指作者自身的遭遇。作者怀才不遇,而被遗弃。“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

得到小丘之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除尽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实指桑骂槐而已。“立”、“露”、“显”三个词暗含作者锄奸扶良、改革朝政的主张和理想。

“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可见小丘已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一句主写作者的感受,同文章开头有明显不同:开头写被弃山石的姿态,抒发了作者愤世疾时的愤慨。整修后的小丘既显示了小丘的价值,也表现作者为自己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最后一段,作者感叹小丘,因在穷乡僻壤遭人鄙视。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但因遇到作者和他的朋友而改变了命运。他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表明了小丘遭人鄙视的原因。“果有遭”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二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样。

正如宋人洪迈所说:“士之处世,遇与不遇,其亦如是哉!”,字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5

钴鉧潭记

唐 柳宗元

钻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赏析】《钴鉧潭记》以“钻拇潭在西山西”开头,重点写潭。“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奔注”二字描状冉水强悍的生命力,大有一泻千里之势,但却被了屹立不动的山石挡住了去路。

“奔注”之水抵石而下,但“抵”不过山石,只得“屈折东流”了。溪水变得更加狂暴了,“啮其涯”,直到“啮”完了水涯的沙土,奔注之水有所归依才停止。

作者的笔势写出了湍急的溪水景象。接下来,作者描绘的“鸾广而中深”的水潭。显得格外的平静,格外的清澈。至此,作者的笔势不仅表现了溪水因落差过大而迸发出的巨大冲击力,进一步写出了溪水“流沫成轮”的性情,生动地描画出旋涡溅沫卷雪、旋转如飞的奇景。

柳宗元笔下的永州是神秘瑰伟的,是一幅有着强悍的生命力的锦绣画卷。让作者长时间被压抑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奔注”而遇阻,而“屈折”,而“荡击”,而“啮”食,冲出个水潭来。这是一种骨气凛凛的壮观之景。“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山水有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只有与大自然融合一体,才能识得天机,悟透人理。

第二段主讲潭经过时带出一个社会问题:钴鉧潭岸边上居住的一户人家,见作者多次去那里游玩、观赏,作者“乐而如其言”,把田地买了下来。这仿佛是把贫民的“忧”变成了自己的“乐”。

一个企图改变黑暗现实的诗人面对生民涂炭的现实,心中的忧闷就不能排遣得了。“崇其岩,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淙然”。作者对潭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改造,使钴鉧潭的环境便更优美了,更宜于“中秋观月”,更宜于站在潭上见天之高,气之迥了。只有在这幽丽清爽的大自然中,在这“天高气迥”的境界中,他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文章到此,作者沿着“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因此潭而忘故土,流露出心底的隐隐哀愁。表面上说不能因此潭而忘故土,正所谓“不思量,自难忘”,这种忧郁,这种期待,剪不断,理还乱,这其实就是作者的内想矛盾。

《钴鉧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6

石涧记

唐 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

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岂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赏析】文章开篇指出石涧的方位:此时整修过的石渠已完工,作者描绘石涧的风光,用较多的笔墨写石:石涧的泉水比石渠大三倍,横着的石头构成石涧的底,连接两岸。

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碗盏杯碟。作者用贴切的明喻,把铺满水底的石头描绘得如同一个家什完备的家庭,充满了生活气息,散发看屋室的温馨。

石涧的泉水也奇妙无比:“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从岸上看去,泉水平静地漫布在石上。侧耳谛听,泉水叮咚作响,就像弹琴。比喻形象生动,又让人心生联想。

石涧的奇妙一下就显出了,这石涧是非常悠然、清丽、明朗的。作者撩起衣服,渡水过去。扫除经年的落叶和树木,清理出一块空地。此时,交织的水流,激流相掩的水声。

翠鸟毛羽般碧绿的树木枝叶,鱼龙鳞甲般闪光的石块,都出现在交倚旁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构思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富有节奏感。这里写的则是用心灵感受到的。

作者更多的则是借石润的美好景色来自我安慰。“得意之日,与石渠同”,交代了游览石涧的时间,是和游石渠同一天。
第二段主写先到石渠,后到石涧。这里游乐的地方有好几处。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来越陡峭艰险,道路太窄已不能走到尽头。
这一篇游记也是写清泉美石,但同《小石潭记》、《石渠记》相比较,作者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来描攀景物,使其可感。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7

石渠记

唐 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赏析】这篇文章借写景抒发作者仕途不得志的忧郁之情。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百步的地方,“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文章从篇头上描绘了泉水细徽轻缓流动的样子,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鸣声,突出了石渠的特点。

水流碰到大石,从石下潜流出来。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点。经过大石,遇到石泓。石泓是石渠里水深的石洼。四周环绕着苔藓,泉水折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下, 潭水清而深、白条鱼在水中游动。它的旁边都是形态怪异的石头,诡怪的树木,奇异的草儿,美好的嫩竹,

这一段描写,把“睨若无穷”的曲折的泉水写得一目了然,作者描写了石渠的风:它摇动着那些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响动。

被风吹动的声音还在回响。从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一个是“静远”,一个是“骇动”,作者善于细致观察自然的特点,用贴切的语言来再现它们。柳宗元的游记的确匠心独具,有其特殊的风格。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用词精炼确切,独具特色。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8

袁家渴记

唐 柳宗元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赏析】文章开头这样写袁家渴:由朝阳岩向东南从水路行,到芜江,风景好的地方有三处,都比不上袁家渴。

表面上看作者很费笔墨,实际上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他把袁家渴的位置作了明白的交代,又突出了袁家渴的风景幽丽奇异,此文称它们“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第二段首先介绍袁家渴的音义。其次写袁家渴水流情状。其七游同南馆高嶂汇合,下游流入百家濑。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都是写袁家渴水上风光:那里水中有许多小洲,小洲上又有一条条小溪。水流深的地方形成清澈的水潭,水浅的地方土地露出水面成为小渚。

小溪中间夹杂着曲折的流水。深潭水流平稳。水流湍急的地方飞起白沫。“舟行若穷,忽又无际”两句最为精彩。

作者描绘出奇妙的画面:船儿正在行进,忽然一座山挡住去路,似乎已到了路的尽头。河绕过山峦,眼前一亮,却是无边无际的开阔水面。
第三段主写写水中山色,
“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突出美石和冬夏常青的树木。其中突出地描绘了一种奇异的草,缠绕在水石上。
第四段是全文最重点的,写山风吹动下的动人景色:大风刮下来的时候,各种草儿随风倾倒,红花和绿叶像是吃惊似的。

浓郁的花香随风拱散,摇动着茂密的花草,景象随着时间而变化无穷。这一段把山中的树木、花草、波涛的动态写得生动逼真。文中的一个“骇”字,使红花绿叶入格化。同时也融进了作者的情感。
尾段,以
“永之人未尝游焉”为中心而述,这样高洁、这样清丽幽雅的风景区,连当地人都“未尝游”。

作者“发潜德之幽光”,表彰这种白然美,“出而传于世”,寄托着他自己的无限惨痛的身世之感。最后点明取名袁家渴的由来。因为那块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才取名为“衰家渴”的。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全文小结:“永州⼋记”已成为我国古代⼭⽔游记名作。它确⽴了⼭⽔记在⽂学史上的地位。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们推崇备⾄。

作者借景物寄寓⾃⼰的遭遇和怨愤。作者在极度苦闷中转⽽追求精神的寄托。刻画⼭⽔景⾊,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再现⾃然美。

《永州⼋记》对⾃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种幽深之美。如⼩丘、⼩⽯潭、⼩⽯涧、⼩⽯城⼭等,柳宗元提炼出⼀幅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

如《⾄⼩丘西⼩⽯潭记》对⼩⽯潭周围环境的描写,“四⾯⽵树环合,寂寥⽆⼈,凄神寒⾻,悄枪幽邃”,创造出⼀种空⽆⼈迹的⼭野清幽之美。

⼜如《⽯渠记》对⼩⽯渠之⽔细腻的刻画:⼀处处幽丽的⼩景,美不胜收。逾⽯⽽往是昌蒲掩映、鲜苔环周的⽯泓,⼜折⽽西⾏,旁陷岩⽯之下是幅员不⾜百尺、鱼⼉穿梭的清深的⼩⽔潭,⼜北曲⾏,诡⽯、怪⽊、奇卉、美⽵。笔笔眼前⼩景,幽深宜⼈,展⽰出永州⼭⽔的特有风姿。

柳宗元在《永州⼋记》中刻画永州⼭⽔的形象美、⾊彩美和动态美,不是纯客观地描摹⾃然,⽽是以⼭⽔⾃喻,赋予永州⼭⽔以⾎⾁灵魂,把永州⼭⽔性格化了。可以说,永州⼭⽔之美就是柳公⼈格美的艺术写照,物我和谐,汇成⼀曲动⼈⼼弦的⼈与⾃然的交响华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