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记得我刚刚从保定电校毕业,进入北京第一热电厂实习,第一次听说面疙瘩可以炒了吃,面疙瘩在我们的老家,一般都是做疙瘩汤,葱花放到油里爆香加水烧开了,把用水活好的面疙瘩放进滚开的水里,煮熟了,放上盐,香菜,点上香油就可以吃了。

第一天上班,中午吃饭时间到了,师傅把饭盒交给,并且给我一块钱,让我到厂门口外面的餐馆给他买回来一盘“炒疙瘩”,为此我第一次见到了炒疙瘩。

厨房的大师傅把黄豆般大小的圆疙瘩,倒入沸水中煮熟,开锅后随即捞出,放入温水中浸泡三五分钟捞出,然后和鲜嫩的肉丝用油及佐料煸炒,然后将煮熟经温水浸泡后的疙瘩倒入,加香油炒成金黄,配上蒜黄、菠菜、黄瓜丁、芽豆、青豆……,出锅装盘而我的外卖是装入师傅的铝饭盒,

当我第一次看到,黄绿相间,香味扑鼻,引入食欲的炒疙瘩的时候,心里感觉到的就是这道美食真的够“贵”要知道我一个月工资才一百块钱,它的一份的价格就等一块钱,在食堂吃饭也就是一,两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