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性味:苦、辛,凉。归经:归肺、胃经。
《本草纲目》记载:
淡豆豉,别名,香豉、淡豉。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
《神农本草经》记载:
淡豆豉,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本草求真》记载:
淡豆豉(专入心肺)。本于黑豆蒸窨而成,按其味苦气寒,似属苦降下行之味,而无升引上行之力也。然经火蒸署,味虽苦而气则馨,气虽寒而质则浮,能升能散,故得葱则发汗。得盐则引吐。得酒则治风。得韭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是以邪在上而见烦燥,头痛满闷,懊憹不眠,发斑呕逆者。合于栀子,则能引邪上吐,不致陷入,而成内结之症也。然必江右制者方堪入药。
各家论述:
①《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
②《本经疏证》: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
③《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④《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⑤《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⑥《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⑦《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⑧《会约医镜》:安胎孕。
淡豆豉
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成熟的种子经过发酵加工后的产品,其药食两用历史悠久,作为药材首载于《名医别录》。淡豆豉,味苦、辛,性凉,归肺、胃经。具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之功能,可用于治疗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等症。淡豆豉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与B2,多糖,大豆异黄酮、皂苷、γ-氨基丁酸、低聚糖、豆豉纤溶酶和一些挥发性化合物等。
淡豆豉具体运用小提示:
1、淡豆豉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作用。(其中的大豆异黄酮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该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作用、类雌激素作用、增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抑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等作用有关)
2、淡豆豉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其提取物中的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与淡豆豉多糖浓度呈正相关)
3、淡豆豉具有一定的抗骨质疏松作用。(研究发现,其中含有的维生素K2-7,可能对骨质疏松有预防作用;异黄酮苷元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
4、淡豆豉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其中的异黄酮成分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对人体有退热作用的物质)
5、淡豆豉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实验发现,其中的总提物、醋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均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其中正丁醇部分更为明显)
6、淡豆豉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对呼吸道致病菌及其他常见致病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异黄酮类成分可能为主要的抗菌活性成分)
7、淡豆豉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淡豆豉提取物可抑制乳腺癌MCF-7 细胞的增殖,且对癌细胞的凋亡起诱导作用)
8、淡豆豉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中的果聚糖是一种免疫调制物,且可能对变态反应性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特别注意:胃寒易泛恶者慎服。
淡豆豉图示
在我国,凡良药大多都有一些传说故事,淡豆豉自然也不例外,今天小师弟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知道的故事吧。
相传隋唐时期,时任洪州都督的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并设宴邀请许多文人墨客为滕王阁撰文,其中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尤为受到阎伯屿的赞许。
于是,阎伯屿决定为王勃专门设宴。不巧,宴会前晚,阎伯屿偶感风寒,浑身发冷、头身俱痛、汗不得出。无奈,第二天请来了许多当地的名医诊治,名医们都主张用麻黄发汗来治疗,而阎伯屿多少懂一点中医,认为麻黄发汗太过竣猛,汗出伤津,对于已年迈的他并不合适。
正当医生们一筹莫展之际,王勃提出可以用豆豉代替。在当时,豆豉不过只是一种普通的小菜,王勃却说它能代替“发汗解表”第一药之称的麻黄,在场的人当然没有人相信。不过,因为没有更好的法子,也是为了给远道而来的王勃一个面子,阎伯屿就服了三帖,没想到病情却真的缓解了。阎伯屿不解,为何司空见惯的豆豉会有这等功效。追问之下,王勃这才道出其中原因。
原来豆豉虽是发酵所得的制品,不过在发酵之前豆豉先要进行一定的处理,需将麻黄、苏叶等与大豆一起拌合,然后再闷置发酵。
由此可见,豆豉的温热之性和发汗之力并非单纯来源于它本身,也与其拌合物有关。麻黄、苏叶等都具温热发汗之性,在与大豆相拌后,也就将它们的特性赋予了大豆,因而发酵而成的豆豉性质也就改变了,而且功效也更为平和,因而对于年迈的阎伯屿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由此,豆豉的药用价值得到了体现。
王勃
淡豆豉作为药食同源之品,想必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常常见到,今天小师弟就给大家介绍一道由其制作的药膳吧。
葱豉粥
配方:葱白10克,淡豆豉10克,粳米50~100克。
制法:粳米煮粥,粥成下葱白、淡豆豉,再煮数沸即成。
功效:辛温解表,祛风散寒。治风寒外感、恶寒鼻塞、无汗等症。(《食物本草会纂》)
用法:每日2~3次,连服3~5日。
葱豉粥